“青海这十年”教育专场新闻亚美体育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3-03-24 17:22:19

  亚美体育10月10日上午,青海省举行“青海这十年”教育专场新闻发布会,请青海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钟泽海,青海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李海胜,青海省教育厅职业与成人教育处处长花卫兵,青海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王利介绍全省教育工作十年来的创新变革和非凡成就,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欢迎大家参加由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青海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是教育专场新闻发布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年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青海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充分反映全省干部群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迈步新征程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亚美体育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青海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钟泽海先生,青海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李海胜先生,青海省教育厅职业与成人教育处处长花卫兵先生,青海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王利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介绍全省教育工作十年来的创新变革和非凡成就,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深刻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的理念,按照“解决突出问题、补齐发展短板、努力创先争优”的工作思路,以培养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为己任,深化改革,多措并举,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县城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新阶段,一串串喜人的教育硕果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044所,较2012年增加45所;在校学生128.59万人,较2012年增加17.6万人;专任教师78528人,较2012年增加19066人。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2.32%,较2012年提高23.23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05%,较2015年提高4.0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71%,较2012年提高18.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83%,较2012年提高17.24个百分点。

  省教育厅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在全省教育系统印发了《关于全省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的通知》。在厅系统及时召开学习会、宣讲会、研讨会,厅主要负责同志围绕“深入学习领会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为建设青海高质量教育体系而努力奋斗”主题进行了宣讲,要求结合教育职责和使命任务,以优良作风、有力举措、严格标准将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落地落实。

  一、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十年来,全省教育系统实现了党的基层组织全面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坚持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配齐配强党组织书记,充分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在全国率先实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深入落实思政理论课是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要求,努力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格局,扎实推进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固本”工程、“双带头人”工程、“筑基工程”、“优育”工程、“项目工程”等,开展为期三年的质量提升行动。各地各校以专题研讨、主题班会、征文演讲、宣讲学习等多种方式,扎实推进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引导师生感知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中华大家庭的温暖,激励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借助我省红色教育和生态教育资源,打造西路军红光红军小学、省自然资源博物馆等19个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和427所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更加强劲。

  二、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升。十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学前教育实现了乡镇以上幼儿园全覆盖,无证园治理、小区配套园整治全部到位,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取得新突破,截至2021年底,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7.92%,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9.54%。按照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要求,我省从2013年启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2020年成为全国第24个整体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的省份,铸就青海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亚美体育我们下大力气狠抓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教育部在我省召开了全国控辍保学暨农村学校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印发通知在全国教育系统学习推广我省工作经验,为全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提供了青海经验。高中阶段教育一手抓普及攻坚,一手抓提高质量,推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前完成省政府与教育部签订的普及攻坚任务。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减”工作的决策部署,义务教育学校提供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省内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到100%,亚美体育在全国率先实现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清零,校内减负成效初显,学生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明显减轻。

  三、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十年来,我省不断完善顶层设计,相继出台《青海省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若干措施》《青海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功能不断提升,走上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2019年,我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显著,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奖励。2021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大会,以改革增强活力、提高质量、推动发展。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实施“双高计划”“双优计划”,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学校和专业,全面开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强化教学、实训相融合,推动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和85%以上。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首次落户青海。专业布局持续优化,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不同层次培养体系,开设涵盖19个专业大类的200多个专业。改革试点深入推进,稳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79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参与试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立10个职业教育集团,首批遴选15家企业通过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与45家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设立52个大师工作室,与省内外145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全面启动组建本科层次职业大学。

  四、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十年来,我省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持续优化,办学规模稳步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高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先后出台《新时代振兴青海高等教育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普通高等学校从9所增加到12所,全面推进西宁大学筹建工作,在校生规模达到9.56万人,其中,在校普通本科生由31662人增加到45306人,在校硕士研究生由2547人增加到8256人,在校博士研究生由32人增加到544人。生态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打造国内、省内一流学科9个,构建一流学科建设体系,博士点从1个增加到10个,硕士点从35个增加到99个,实现我省本科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全覆盖。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占比达到40%,新增急需紧缺本科专业41个,理工类等应用型本科专业占比超过60%。本科高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从8%提高到3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达到82%,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20人,双聘院士11人,依托省级人才项目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890余人、创新团队2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院士工作站实现零的突破。本科高校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获批科研项目3900多项,到账科研经费近26亿元。

  五、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十年来,我们聚焦党中央最关心、家长最期盼、学生最需要的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聚焦破除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相继出台《青海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青海省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青海教育现代化2035》《青海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幅压缩行政审批事项,实施高考加分政策改革,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坚持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坚持从学前教育抓起,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

  六、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增强。十年来,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惠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教育贡献度明显提高。2021年,全省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2年,受教育水平取得大幅提升。扎实开展教育脱贫攻坚“补针点睛”行动,教育项目建设、资金投入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建立覆盖各学段的15年教育资助体系,实施控辍保学动态清零,各级各类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辍学。促进教育公平,在省属高校设立面向农牧区、贫困家庭和生态保护区的本科专项招生计划,面向青南地区水利人才、全省五类以上地区电力人才、乡镇以下卫生院医药卫生人才设立专项计划,教育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厅教育扶贫工作办公室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按照习为青海省擘画的“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大战略部署,新增环境保护、光伏发电、水利水电等专业,打造具有我省特色的专业群。我省高校累计取得科研成果30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连续多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0%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春季学期,我省大中小学校在全国率先开学复课,以开学复课带动复工复产,以“小手拉大手”的责任担当提振了社会信心。在2021年青海省公共服务领域调查测评中,人民群众对教育行业满意度名列第一。

  七、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十年来,我省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青海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等政策,深入贯彻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开展教师有偿补课专项整治,建立完善师德师风定期通报机制,师德师风持续向好。2013年,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重新核编后全省新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2137名,其中2105名调剂给了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六州。按照“省级监管、市州统筹、以县为主、动态调配”的原则,调整下放市(州)、县(市、区)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权限,建立“总量内同级编制一年一调,跨层级编制三年一调”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县管校聘”、县域教师轮岗交流机制,提高了编制使用效率,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青海省师范生公费教育计划,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学校定向培养本地教师,学生毕业后,按照“州来州去”的原则进编进岗。开展省内高校师范生赴农牧区中小学顶岗支教实习,为全省农牧区、特别是艰苦边远地区基层教师队伍建设注入了活力。实施“春雨”乡村教师学历能力提升资助行动,启动实施昆仑领航、骨干成长、能力提升培训计划,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培训16.3万人次。制定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实施省级教学成果奖励评审。开展教师节表彰系列活动。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得到保障,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八、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十年来,省委、省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真挚的民生情怀支持教育发展,为教育事业谋篇布局、把脉定向。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集中实施了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全面改薄”、高中攻坚计划、高校基础能力建设等重点工程,全省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12年至2021年,全省累计落实教育项目建设资金372.5亿元,累计实施教育项目6654个,建设校舍面积1119.4万平方米,配备了一大批教学仪器装备和信息化设备,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效益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所有学校达到“20条底线标准”,全面消除了大通铺、超大班额和D级危房,基本消除了大班额,全面实现了寄宿制学校食堂供餐,对有供水条件的学校建设了洗浴设施。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比例下降了19.08个百分点。高中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实现了5万人以上县普通高中全覆盖。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校舍面积达到294.4万平方米,增长超过86%,固定资产总值达到68.9亿元,增长3.3倍,占地1300多亩的青海师范大学新校区建成并实现整体搬迁,占地1640多亩的西宁大学开工建设。

  九、教育援青开创新局面。十年来,教育援青作为对口援青、东西部协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志”“智”双扶和“输”“造”血为工作重点,形成了“组团式”帮扶工作经验。教育部等有关部委选派优秀干部挂职青海帮助工作,统筹协调6个支援帮扶省市,累计安排本科专项招生计划5.03万个。各支援帮扶省市累计安排帮扶资金15.1亿元,实施援建项目近320个,选派支教教师1500余名,开展异地办班接收六州高中(中职)生2万多名;先后协调14所部属高校对口支援青海高校,其中,清华大学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联合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形成了国内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青海高校的新模式。

  十、教育系统持续保持和谐稳定。十年来,全省教育系统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深入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治理、安全稳定工作“两查一改”、春暖校园关爱行动、校园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等专项行动,校园、校车、食品卫生安全和校园周边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实现校园专兼职保安配备、封闭化管理、护学岗设置、一键式报警器及监控配备率四个100%。我们会同政法、宣传、公安、交通、水利、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合力做好学生防溺水、防欺凌以及交通安全、疫情防控等工作。健全家校协同机制,通过召开家长会、教师家访、签订家长承诺书等方式,引导家长履行安全监护责任,学习安全教育内容,掌握安全教育方法。连续多年,顺利举办高考、中考、教师资格考试等国家级教育考试,特别是近三年实现了疫情形势下平安组考的目标,2021年玛多县在地震、疫情的双重考验下顺利实施了帐篷高考,实现了不落一人,践行了“考生至上”的组考理念。

  进入新阶段,踏上新征程,全省教育系统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牢记使命,锐意进取,不断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全省教育事业取得新的成就,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谱写青海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全省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能否介绍一下省教育厅如何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下一步如何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关于推动学前教育充裕普惠安全”决策部署,继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为落实三孩生育政策提供重要支持?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社会广泛关注。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关系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每个家庭的幸福和谐。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教育厅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的决策部署,以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幼有所育美好期望为重大任务,推动学前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第一,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这十年,省委对学前教育作出全面系统重要部署,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学前教育注重公平”,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学前教育优先行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推动学前教育充裕普惠安全”。2017年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2019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方案》,充分彰显了省委、省政府对学前儿童的亲切关怀和办好学前教育的坚定决心。青海省连续十年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落实了一系列学前教育的重大项目,学前教育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发展阶段。广大家长对送孩子入园的观念也从“可以送”向“必须送”转变,送孩子入园接受学前教育成为一种刚性需求。现在全社会已经形成了关心支持办好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

  第二,普及水平大幅提高。围绕破解“入园难”,不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确保“有园上”。十年来,学前教育资源总量迅速增加,全省累计投入学前教育项目建设资金44.4亿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95所,新增学位3.2万余个,建设园舍面积154.5万平方米。2021年全省幼儿园数达到1881所,比2011年增加901所,增长了92%,6个市(州)31个县共设立巡回支教点727个,有力保障了适龄儿童入园需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持续快速提高,2021年全省幼儿园在园幼儿数达到227985人,比2011年增加93963人,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由2011年的59.48%提高到2021年的92.32%,增长了32.8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跑出了普及发展的“加速度”。

  第三,普惠资源广泛覆盖。围绕破解“入园贵”,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实现“上得起”。十年来,普惠资源持续扩大,2021年全省普惠性幼儿园达到了1856所,占幼儿园总量的98.67%。其中公办园1488所,比2011年增长了147%,充分发挥了公办园兜底线、保基本、平抑收费、引领方向的重要作用。普惠水平大幅提升,2021年全省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7.92%,比2016年增长26.2个百分点,有效保障了绝大多数儿童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第四,保教质量明显提升。围绕破解“小学化”,坚持学前教育内涵建设与事业发展同步推进,力保“上好园”。十年来,学前教育科学健康发展,办园行为逐步规范,科学保教理念深入人心。省教育厅先后印发了《青海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青海省幼儿园等级评定办法》《青海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办法》《青海省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试点工作方案》《青海省幼儿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开展保教工作指引》《青海省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实施方案》《青海省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实施方案》《青海省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开展了安吉游戏、幼小衔接保教改革试点,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专业指导体系和督导机制,为科学保教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引领,有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第五,教师队伍不断加强。坚持多措并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十年来,教师队伍不断扩大,教师配备基本达标,2021年,全省幼儿园专任教师达到12784人,比2011年增加8733人,亚美体育是2011年的3.2倍,生师比从2011年的33:1下降到2021年的16.8:1,基本达到了“两教一保”的配备标准,师资短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教师素质明显提高,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2021年专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了87.8%,比2011年提高了26.2个百分点。连续实施幼儿园教师“国培、省培计划”,累计投入1.05亿元,培训幼儿园教师超过3.56万人次,教师专业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第六,经费投入快速增长。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分担”,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不断完善。十年来,累计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57.4亿元,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21年全省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为14.61亿元,比2011年的3.53亿元增长4.14倍。累计投入11.1亿元,共资助幼儿近92万人次,有效保障了适龄儿童公平享有学前教育的权利。

  过去的十年,全省学前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广大适龄幼儿享有公平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为提高国民素质、建设教育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省教育厅将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的决策部署,以深入落实“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为重要抓手,亚美体育积极服务促进三孩政策落地实施,深化学前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普及普惠水平,提升科学保教水平,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聚焦“普及”,重点在扩大资源上下功夫。根据人口变化趋势,按照县城建示范园,乡镇建中心园,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联合办园原则,完善县(区)幼儿园布局规划,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更好地满足适龄幼儿的入园需要。

  聚焦“普惠”,重点在规范管理上下功夫。优化完善财政补助和收费政策,健全幼儿资助制度,提升普惠性幼儿园服务水平。加强民办园财务监管,对非营利性民办园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坚决遏制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

  聚焦“安全”,重点在日常规范上下功夫。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好三防建设,巩固“四个100%”校园安防成果,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落实幼儿园安全主体责任和有关部门安全监管责任,着力构建联防联控安全防线,为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职业教育走上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能否介绍一下省教育厅如何部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下一步如何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关于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培养更多青海工匠”决策部署,以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助力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职业教育紧扣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主线,主动适应全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需求,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职业教育走上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政策保障更加有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统筹推动全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青海落地见效。2021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系统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任务。省级层面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了各部门各尽其职、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青海省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若干措施》《青海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编制完成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规划等,有力促进了全省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19年,我省因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激励。

  二、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健全完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长效机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十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53.9亿元,新建3所高职学校,建成13所中高职国家改革发展示范(骨干)学校和3所技师学院,建成果洛州、湟中区、湟源县、化隆县中职学校新校区,全省职教院校综合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2021年,全省职业教育在校生共计12.01万人,比2011年增加2.68万人,增幅29%。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稳步扩大,为更多适龄学生提供了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

  三、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启动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双优计划”,全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双高计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具有高原特色、紧贴产业发展的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全面开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9所学校入选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4个团队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团队,1个团队成为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3个职教集团入选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5个实训基地入选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近年来,我省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和85%以上。今年,我省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得22个奖项,成绩创历史新高,并成功承办国赛高职组“导游服务”和中职组“电子电路装调与应用”赛项。

  四、专业布局不断优化。主动对接市场需求,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一体化设计中、高、本不同层次培养体系。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特色产业发展,开设涵盖19个专业大类的200多个专业,大力发展大数据、新能源、健康养老等60余个人才紧缺专业,及时停招停办了不适应产业发展、就业质量不高的45个专业,新增环境保护、光伏发电、水利水电等20多个紧密对接我省生态文明高地、产业“四地”建设的专业,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专业群。

  五、改革试点深入推进。打破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十四五”期间,以优质高等职业学校为基础,高标准组建青海职业技术大学。实施“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加大中高职贯通培养力度,超过50%的全日制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学校学习。稳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79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参与试点,参与试点学生规模达1万余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立10个职业教育集团,吸引各类企事业单位参与集团建设。首批遴选15家企业通过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与45家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设立52个大师工作室;与省内外145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过去的十年,我省职业教育以改善民生为主要任务,坚持扩容、提质、贯通、融合,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走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职业教育内涵发展道路。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省教育厅将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对接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要求,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强化基础条件保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一是完善现代职教体系。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采取合并、合作、托管、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对空小散弱学校进行调整,提高办学效益。稳妥推进省属高职学校迁建,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推进青海职业技术大学组建工作,2024年,完成组建工作实现本科专业首次招生。健全完善中高本贯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围绕赋能生态文明高地和“四地”建设,构建中高本有机衔接具有青海特色的专业群。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民生重点领域需求,实现多专业类别协调发展。面向市场、产业、民生,科学设置、动态调整专业,培育建设优势专业和品牌专业。

  三是推进产教协同育人。立足青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搭建职业学校与产业园区、园区企业紧密合作平台,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式培养,有效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着力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

  十年来,我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请问我省是如何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另外,去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请问我省在落实《意见》中有哪些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教育部的有力指导下,我们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全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是增强人才培养能力。先后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召开全省研究生教育座谈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实施“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规模和培养质量。普通本专科生在校生数量稳步增长,研究生在校生数量实现倍速增长,其中,硕士研究生增长超过2.4倍,博士研究生增长16倍。我省高校学生团队在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总决赛中两次获得一等奖、跻身世界前十名,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实现零的突破。

  二是构建特色优势学科专业体系。大力建设生态学世界一流学科和9个国内、省内一流学科,10个省级特色学科,构建一流学科建设体系。优化博士、硕士学位点布局结构,新增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9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2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5个,学位点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0个,建设省级特色专业10个。完善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先设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本科专业达到138个。

  三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紧紧抓住“育才养才用才”各环节,多渠道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大力提升师资队伍学历层次,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截至2021年底,我省高校专任教师达到5156人,比2012年增加1278人,增长33%,引进、培养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62人,增长3.3倍。依托“昆仑英才”行动计划,培养高层次人才372人、创新团队17个,引进高层次人才344人、创新团队10个。实施高校“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学术领军人才20人、学科带头人60人、创新科研骨干100人。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建立院士工作站4个。

  四是提升科学研究水平。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组织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在三江源生态、高原现代农牧业、盐湖化工、高原医学、中藏医药、藏文信息处理、民族语言与民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研制了抗缺氧新药物、包虫病诊疗新技术,选育了青杂油菜、马铃薯、蚕豆、枸杞、蕨麻等新品种,研发了牦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开发了藏汉双语翻译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批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青海基地等一批创新研究平台。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主要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全面提升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一是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西宁大学,合理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统筹推进省属高校协调发展,深入推进青海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青海师范大学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和强师计划,支持青海民族大学重点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着力将西宁大学打造成为高水平应用研究型理工类大学,推动青海开放大学转型发展,整体提高省属高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

  二是完善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加强紧缺人才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大力培养生态环境保护、盐湖化工、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现代农牧业、碳达峰碳中和等领域的急需人才,提升卓越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基础+应用”复合人才培养体系,推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和硕博贯通培养,实行高校与企业、科研单位“联招联培”博士研究生,加快培养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和支撑关键技术突破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三是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围绕“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奋斗目标,主动服务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学科群和优势学科专业,重点建设生态环境、盐湖资源、能源开发、农牧业、生命健康、教育、民族学等学科群和生态学、材料科学、储能科学、旅游管理、农学等专业。深化学科专业体系改革,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增列一批急需、空白领域的学科专业,培育一批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建强一批基础学科专业,升级改造一批传统学科专业。

  四是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依托高校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产业学院、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平台等创新平台,组织高校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解决若干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重点实用技术。加快推进青海教育科创园区建设,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科研创新高地。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各位领导,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