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体育1月11日出版的《中国纪检监察报》刊文《一往无前推进新征程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文章提到,中央纪委委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组长王承文说,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坚决惩治“靠教育吃教育”,从严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系列腐败案件,深挖系统内部的“关系网”“朋友圈”“利益链”,坚决治理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事业发展问题。接下来,将持续推动深化高校领域腐败治理,督促教育部党组聚焦重点领域开展调研亚美体育,系统化解高校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一体谋划推进党风政风、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切实为教育强国建设清障护航。
同在1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文《深化中管高校全面从严治党》指出,深化中管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是坚持党对中管高校的全面领导、强化中管高校领域正风肃纪反腐的重要举措。与会的中管高校纪检监察机构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将把“一校一策”作为各中管高校党委履行管党治校主体责任、纪检监察机构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载体,深化总结方法和经验,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提供坚强保障。
文章先后摘录了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山东大学监察专员陈向阳,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浙江大学监察专员黄翔峰,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中山大学监察专员刁振强,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清华大学监察专员赵罡,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中国人民大学监察专员吴付来,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四川大学监察专员张卓,6位高校纪监部门负责人对本校廉政工作的介绍。
“我们推动学校落实师德失范问责制度,梳理出近年师德师风问题严重或较为频发的一批院系单位,联动纪检监察机构、人力资源处、研究生院等部门严肃问责。”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浙江大学监察专员黄翔峰介绍说,2023年,教工部收到的师德师风问题线%,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学术生态和育人生态初步形成。
“我们研究制定《清华大学纪检监察机构2023年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举办全校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监督能力提升专题培训会等,覆盖学校纪检监察工作体系1000余人次。”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清华大学监察专员赵罡表示,将继续完善“清风华园工作室”平台,定期邀请各纪检监察室组织对口联系的二级单位党委纪检委员、二级单位纪委委员、基层党支部纪检委员开展纪检业务分享与案例讲解,为基层纪检干部开展政治监督和日常监督工作畅通交流渠道亚美体育。
根据媒体此前统计,2023年暑期(7、8月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至少发布了7名高校领导被查信息,均为中管或省管干部。
中管干部层面,2023年8月6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广被查。省管干部层面亚美体育,2023年7月10日,广州航海学院党委副书记孙光辉被查;7月24日,云南财经大学原党委书记汪戎被查;7月28日,广东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潘新祥被查;7月29日,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湖北省中医院原院长何绍斌被查;8月25日,河南警察学院原党委书记、原省纪委驻省公安厅纪检组组长王伟平被查;8月26日,沈阳音乐学院原党委书记董亲学被查。
去年暑假之后,2023年9月,大连海洋大学副校长冯多被查,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内蒙古自治区监委驻内蒙古师范大学监察专员李晓东被查;10月,川北医学院党委书记张勇被查;12月,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田琳被查,广州体育学院党委原书记许宗祥被查。
高校中究竟有哪些“土壤”易受到腐败侵蚀和污染?从已公布的案例看,基建和采购领域是重灾区。
有研究表明,除了基建项目和物资采购,招生录取、财务管理、科研经费、校办企业、学术诚信等,也是高校腐败问题相对集中的领域。专家表示,这七个领域的教育行业特征最为明显,教育资源最为集中。高校里发生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高校有其相对封闭性,容易形成“小圈子”;另一方面,许多高校的级别和所在地方是平级或者还要高些,容易造成监管困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从校内看,行政化严重,权力集中,对权力运行特别是重要岗位、重要领域的权力运行缺乏有力的制约与监督;从校外看亚美体育,一些人认为高校是“净土”、是“象牙塔”,高校领导与老师知识多、修养高、自律严亚美体育,对高校正风反腐重视不够,对高校干部的监督有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一面。
同时,高校中还有一些“微腐败”,多见于高校的教育管理、学术活动、财务经济活动、公务接待、公共服务等方面。
一是作风类“微腐败”,主要表现为“吃拿卡要”的庸俗行为。“吃”:接受服务对象“请吃”。“拿”:优厚亲友、收受“好处”。有的老师存在以自己好恶、关系亲疏在考试阅卷、学生干部选拔、学生奖助学金评定、各种奖励表彰、实习安排、党员发展、学生活动等方面给予倾斜、关照,甚至修改学生成绩。“卡”:利用公权力,卡压师生,谋取私利,捞取好处。“要”:争功诿过,热衷争先进、争荣誉,向组织伸手要待遇、要名、要利。
二是学术类“微腐败”,主要表现为“学术冒名”“学术人情”“学术买卖”“科研资源占用”。最常见的是学生的论文被老师冒名,下属取得的研究成果被领导冒名,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成果被课题负责人占有。
三是经济类“微腐败”,主要表现为虚报账目、虚开发票报销经费,挪用、乱支、套取课题经费。如将自己个人和家庭成员个人消费“化为”单位或科研项目支出,用公费报销。研究生导师借发放学生补贴等名义套取项目经费,占为己有。
此外,从“不作为”方面看,“微腐败”的主要表现为慵懒散漫、消极应付、漠视师生困难、推诿扯皮。接待师生态度冷漠、漫不经心、告知不全面细致,甚至故意刁难。对有损公平公正的行为置之不理、漠不关心,如学生考试中,对作弊行为视而不见;对学生评奖评优、竞选先进、发展入党等过程中的违规行为不闻不问等。 综合《中国纪检监察报》、澎湃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