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体育这一年教育开放释放澎湃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3-12-11 23:27:30

  亚美体育2023年,疫情结束后的第一年,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逐渐回归正轨,各领域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也在重新提升热度、焕发光彩。然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让世界依然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瞬息万变中,媒体更须抖擞精神,笔触时代,不断为受众带来更多精彩,为社会营造更加正向的舆论氛围。

  一直深耕教育对外开放领域的《神州学人》凭借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报道和创新的方式,始终在关注焦点、探究秘密、揭示魅力、传播理念中生产高品质的新闻产品。年终岁尾,本期封面专题即从留学、人才和环球等视角,审视这一年的足迹,展望未来的发展图景。

  2023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围绕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习强调,要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经历过疫情,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的教育开放事业面临着很多新问题和新机遇,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挑战。随着全球疫情形势趋缓,各国出入境政策逐渐恢复常态,中国因疫情而稍有放缓的教育开放脚步重又轻快起来。在2023年第一期《神州学人》杂志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发表《新年贺词》,向海外留学人员及教育开放战线工作者致以新年祝福,并强调“我们将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不断优化教育对外开放总体布局,不断加快教育对外开放高地建设,不断加大以改革促开放的力度,不断完善人文交流格局,不断深化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积极谋求更高质量的发展”。

  疫情过后,出国留学市场回暖,经历了疫情的洗礼,见证了地区局部冲突的突然爆发,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准留学家庭,对平安留学的关注都有了明显提升。截至11月底,教育部平安留学微信公众号已发布“中国留学生安全通报”45期,就电信诈骗、人身伤害、、自然灾害等风险提请在外留学人员注意防范。7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在介绍领事保护与协助有关情况时,教育部特别呼吁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一定要高度重视“平安留学”行前培训。

  “平安留学”一直是《神州学人》重点关注的领域。本年度,《神州学人》通过《“平安留学”融入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蒲诗璐,2023.01)、《在加深国情理解中弘扬留学报国传统》(田鹏颖,2023.02)、《留学人员心理健康关爱工作初探》(杨发辉等,2023.04)3篇文章,从“平安留学”行前培训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有效融合、如何更好地开展留学人员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如何为在外留学人员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3个切面,介绍了“平安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分享了各高校的有益做法和经验亚美体育。

  在出国留学领域,学界一方面明确了疫情期间出国留学趋势虽增速趋缓但仍保持增长(任蕾,疫情下国际学生流动与中国出国留学趋势观察),另一方面着手构建出国留学风险评估模型,并以美国和英国两个留学目的国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出国留学风险评估模型的可行性和应用性,并提出增强留学生风险识别意识、开展留学安全教育,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全面进行风险评估,完善风险管理路径、搭建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议,以合理评估留学风险,保障留学教育质量(林杰等,出国留学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同时,针对疫情催化下网络行为更加活跃和丰富的新变化,也有学者分析了中国留学人员的网络行为,并提出有针对性地加强网络平台建设、网络内容建设和网络政治引领,使网络这个变量成为加强中国留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增量(邓喆,中国留学生网络行为的特征、成因及引导路径)。

  新形势下,留学服务行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神州学人》借《“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留学服务行业转型研究》(陆升冠,2023.07)一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留学服务行业应通过完善产品体系、留学服务数字化、搭建地方留学服务行业协会和强化学术研究与实践结合等措施,实现行业由传统的“向外输送”转型为“输送+引入”双循环。同时,学界也从客户关系管理(陈梦霞,C出国留学公司客户关系管理优化策略研究)、市场营销策略(张慧妮,L留学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留学规划服务质量(柏玉,X留学规划公司服务质量提升研究)等角度对留学服务行业现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跨出国门的海外中国留学人员天然具备文化传播的属性和使命。身着汉服参加毕业典礼,将舞狮文化制作成电子游戏,海外观展时勇于向馆方指出关于印刷术的介绍信息错误……如今,越来越多的在外留学人员正以更积极、主动、自信的姿态,展示中华文明的风采。《神州学人》也以《发展留学事业 增进人文交流》(苗绿,2023.03)《提升国际话语权 留学青年当有为》(彭博,2023.04)两篇文章,就留学人员在中外人文交流舞台如何发挥作用进行了探讨。当然,拥有国际视野的留学人员可以发光发热的领域远不止人文交流一隅,《神州学人》以“让科学普及起来”为主题,通过《共谱新时代科普工作新篇章》(潘春旭,2023.03)《以留学之行,传科学之火》(温萌等,2023.03)探讨了留学人员在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中可发挥的作用。

  学界也关注到留学人员在国际传播中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出积极引导我国留学人员更主动地参与海外国际中文教学,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毛盾,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中留学人员的角色定位与实现路径);加强科学指导,聚焦留学人员在体制优势展现及文化交流纽带等国际传播功能,促使留学人员在“全空间、全领域、全流程”三个传播层级发挥作用(王凯,新形势下留学人员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路径探析)等建议亚美体育。

  疫情带来的人员流动受阻,倒逼高校对传统的以跨境流动为主要形式的国际化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在地国际化成为今年的热词之一,也让更多中国学生不出国门就能享受到国际化教育机会。《神州学人》以《在地国际化:新发展格局下地方本科院校的战略选择》(阎利等,2023.06)和《高校在地国际交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李娜等,2023.11)两篇文章亚美体育,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高校如何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把握机遇,探索创新,丰富高校治理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与变革的重要课题,教育界对在地国际化的探讨既有对进一步搭建普适性的高校在地国际化模式和实践的探索,也有不少来自地方,特别是西部地区高校及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在思考“在地国际化”为这类院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界分析了在地国际化存在的国际化课程、师资和校园建设等方面的不足(李均等,我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动因、问题及对策);培养理念固化、培养模式滞后、培养特色难显等现实困境(曹中汗,在地国际化: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向);缺乏必要的学术承认以及质量保障,导致在地国际化无法纳入民族国家和国际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徐一渌等,在地国际化何以重新建立“流动性”?)等问题。提出通过形塑在地国际化内涵、突显自我文化意识,依托数字化技术促进在地国际化课程形式和内容创新亚美体育,构建中国特色的评估体系,达成在地性和国际性的双向融合,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在地国际化(胡燕娟等,后疫情时期在地国际化的动因、价值和中国路径);通过引育并举建立国际化师资队伍、打造基于“云课堂”的国际化课程、充分利用国际学生资源赋能在地国际化、建立健全跨境高校学分互认联盟、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在地国际化模式推进在地国际化的实施(李正等,高校在地国际化内涵、动因及实践模式探析);创建适宜的在地国际化培养人才环境,构建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校本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资源加强自身建设以推进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黄家庆等,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培养人才的思考)。

  当然,在地国际化建设离不开院校整体国际化发展氛围的营造。为此,结合各地特色和需求,国家也在着力为地方培育国际化发展的沃土。比如今年3月,教育部、海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办学暂行规定》,促进和规范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办学;11月,教育部与广西签署部区共同推进广西教育高质量发展合作补充协议,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着力打造面向东盟的产教集聚示范区和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

  随着跨境流动逐步恢复常态,对教育国际化的探讨热度不减。其中,有从地方视角梳理不同省份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成果经验、问题困境、发展路径;有从专业视角分析如农业、医科、建筑类不同专业领域院校如何针对自身专业发展需求走好国际化发展之路;有从不同教育类别视角探讨如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开放大学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突破困境,以国际化发展提升自身竞争力。本年度,《神州学人》也以3篇文章——本刊记者杨匀、贾文颖撰写的《国际化助力“双一流”建设跑出“加速度”》(2023.11)《快速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南科大探索》(陈浩,2023.11)《湖南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赵迎春,2023.05),分别从国际化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推动作用、高校如何构建自身国际影响力、地方高职院校如何以国际化助推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3个角度探讨了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在国家的教育开放事业中亚美体育,共建“一带一路”无疑是一股强劲的推动力量。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一带一路”视角下的相关研究自然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以国别形式分别梳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情况占据了其中一定比例,比如梳理中国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希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教育交流合作经验成果等。《神州学人》也在《丝路之光》特刊中,特别约请了两个共建国家的教育部门负责官员,以《迎接吉中教育合作的黄金时代》(卡尼别克·伊曼纳利耶夫,2023.Z1)《“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埃及与中国的教育合作》(·艾曼·阿舒尔,2023.Z1)对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埃及两国间的教育交流合作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同时,通过《架设中国与中东欧民心相通“心”桥梁》(雷乐天,2023.Z1)《中匈高等教育合作现状及发展趋向》(李旖林,2023.08)两篇文章,以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人员的视角,分享了他们对“一带一路”如何带动国家间教育交流合作的真实感受。

  职业教育也从“一带一路”倡议中获益良多,伴随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的职业教育也趁势而上,积极开拓国际化发展路径,强化对外交流合作、培育国际化师资队伍、提升国际化课程质量,打造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为展现职业教育10年来与“一带一路”共同推进的成长轨迹,《神州学人》在《丝路之光》特刊约组了《创新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郑亚莉等,2023.Z1)和《“一带一路”职教行动的湖南样本》(赵迎春,2023.Z1)两篇文章,分析职业教育和“一带一路”彼此成就的密切关系,以及面对下一个10年,职业教育如何借助“一带一路”行得更稳,走得更远,为“一带一路”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将职业教育置于“一带一路”背景下展开探讨也是今年“一带一路”相关研究中的重头戏。其中既有从宏观层面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与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间的关系(霍琳,“一带一路”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理念与路径),梳理中国职业教育通过广泛搭建国际会议、研究智库、职教联盟、人才培养等平台,同时注重标准建设、资源建设和培养模式创新等品质塑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特色成果(王屹等,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政策与行动:十年回顾与前瞻),亦有从文化认同、职教联盟等小视角切入,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化之路未来走向的各种可能性。比如李婵等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文化认同研究》一文中,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如何打造高端文化教育交流品牌、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具有国际理解力的共同体成员。朱以财等则在《“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发展的态势、挑战与进路》一文中探讨了院校联盟这一合作形式如何突破合作范围相对狭窄、参与主体后劲不足、发展缺乏学理支撑的困境,通过强化宏观指导、进一步增进主体间共识、营造同舟共济的行动氛围等方式推动联盟更好地发展。同时,对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顶层设计亟待完善、组织和制度保障不到位、师资队伍不足、经费保障不足(李瑞林等,“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教学资源建设不完善、对“一带一路”政策理解运用不全面、与国外院校合作不够深入(缪双明,“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路径探究)等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10月底,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这场教育开放领域一年一度的盛会在北京、上海等地启动。活动期间,500余位中外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教育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与教育、青少年国际胜任力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展开了思想碰撞;270余所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机构在活动中开展自由洽谈;2.5万人次学生和家长前往观展,并与参展的370余所教育机构展开面对面咨询。此次年会的火热场面,也从一个侧面映射出涉过疫情泥淖的中国教育已整装待发,正向着更繁荣开放的未来大踏步迈进。(文本刊记者 刘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