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体育9月9日,习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希望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要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回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那些享有崇高声望的教育家无一不胸怀祖国、心系人民,都将自己的教育志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蔡元培亚美体育、张伯苓、徐特立、吴玉章、晏阳初、陶行知到霍懋征、卫兴华亚美体育、于漪、高铭暄、顾明远、叶澜,从“教育救国”到“立学为民,治学报国”……一代代教育家以铸魂育人、爱国报国作为终身奋斗目标、毕生精神追求,为人才培养、教育进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出了卓越贡献。“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广大教师锲而不舍的前进动力,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的精神支柱。新时代广大教师要牢记“国之大者”,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用理想信念之光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要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出自南朝宋刘义庆著《世说新语》开篇《德行第一》,意指言论和行为是士人的准则亚美体育、世人的模范。“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承者,更是灵魂的工程师,既要教学生学习知识,更要教学生锤炼品格。这一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需为“人之模范”。从鲐背之年依然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的“人民教育家”卫兴华、高铭暄,到将生命奉献给教育事业的“全国优秀教师”黄大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钟杨,一批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报国为民、爱岗敬业、潜心育人、淡泊名利、奋发有为的高尚道德情操,以优良品德和模范言行“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成为世人称道的典范。“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新时代广大教师要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涵养师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身作则,带头示范,做到“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真正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教育既要培根铸魂,也要启智润心。教育“有教无类”,因为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和顺序性,教师只有把握教育规律,“随人分限所及”,因材施教亚美体育,循序渐进,才能提高启智润心的实效。正如蔡元培在《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一文中所言,新教育要“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从近代提出并实践的“生活教育”,到当代人工智能技术和教育融合而成的“智慧教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接续发展,教学的方式方法在不断创新,体现出一代代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为人才培养所做的不懈努力,更彰显了他们的育人智慧。新时代广大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身心特点,据此探索多样化的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启智润心,让每个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要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宋代朱熹曾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必须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科学的教学方法、高超的育人水平,为此教师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论是从教70余年、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民教育家”于漪,还是从教近90载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开拓者与奠基人潘懋元,都是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躬耕不辍的典范。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自身的需求随社会的发展发生变化,广大教师要向模范学习,勤学善思,笃行不怠,不断涵养扎实学识,与时俱进,求是创新,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以适应时代变革、满足学生需求。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要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亚美体育。“布衣院士”卢永根非常节俭,却将积蓄880多万元无私捐赠给学校设立教育基金,将祖传广州市花都区的两家商铺赠与当地罗洞小学作为永久校产;“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张桂梅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和学生吃住在一起,让近2000名偏远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无数教书育人的楷模身上充分彰显了情系教育、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的仁爱之心。新时代广大教师要传承师者大爱,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待学生如亲子弟”,甘当人梯,用爱凝聚一辈子在三尺讲台默默奉献的力量,用爱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用爱浇灌滋润学生的心灵之花,让学生得以健康成长。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弘道”一词出自《论语》中的《卫灵公十五》:“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使道发扬光大”。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教师立志于文化育人的家国情怀,彰显了教育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体现了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视角和国际视野。新时代广大教师既要坚定文化自信,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也要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积极借鉴、合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养分;既要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既要扎根中国大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要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为提高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助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