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亚美体育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等有关情况
发布时间:2023-09-03 14:16:49

  亚美体育各位嘉宾,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一起来关注基础教育。

  习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日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我们今天发布会的主题,就是介绍这两个文件,以及基础教育发展的有关情况。

  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王磊主持发布会。(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七位嘉宾出席今天的发布会,其中三位是教育部的司局长: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先生、财务司副司长刘景女士、教材局副局长陈云龙先生。还有四位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甘肃省教育厅厅长张国珍先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先生、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局长王丽娟女士、广东省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郑秀玉女士。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介绍《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有关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基础教育的关心和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础教育。习指出,“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习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习要求,“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缩小区域、城乡差距”。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这两个文件的印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是贯彻落实习关于基础教育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作一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基础教育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 “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普及水平大幅提高。2022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9.7%,比2012年提高了25.2个百分点;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9.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5%,比2012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超过9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6%,比2012年提高6.6个百分点。我国基础教育普及水平总体达到世界中上行列。

  二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基础教育财政性经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性教育总支出的70%。健全了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近五年年均增幅超过15%,普通高中建立了不低于1000元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7000元。相比十年前,生均教学用房面积提升了1/3,生均仪器设备值增长了两倍,互联网接入率从25%提升至近100%,大班额、大通铺等问题基本解决。

  三是急难愁盼有效缓解。“双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调控,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规范民办义务教育稳步推进、免试就近入学、中小学“公民同招”全面落地,义务教育“择校热”明显降温。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有效缓解。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形成,办学活力不断增强。

  四是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坚持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五育并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明显加强,劳动教育得到应有重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进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建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国家教育质量监测显示,学生普遍具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80%左右的学生学业水平达到中等以上。我国部分省份连续几次参加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阅读、数学、科学等科目的成绩都名列前茅。

  这些成绩的取得,反映了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是有优势的,我们一定要坚定自信,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优质资源总体不足、配置不均,育人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必须持续深化改革,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意见》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主要内容,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织牢织密服务保障网,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优质均衡。重点介绍四个问题。

  一是什么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按照国家权威部门的有关定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指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性公共教育服务,由政府承担保障供给的主要责任,引导市场主体和公益性社会机构补充供给。

  二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包含哪些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障义务教育,要实现“优质均衡”;二是保障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要实现“应助尽助”;三是保障面向青少年学生的卫生健康、文化体育、就业创业等其他基本公共服务,要实现“应保尽保”。《优质均衡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优先保障、政府主责、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优质均衡。

  三是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关键着力点在哪里?关键在于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当前义务教育面临着城乡、区域、校际、群体的四大差距,要着力完善政策措施,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促进教育公平。

  第一是以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为重点,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差距。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各项办学条件达到规定标准,创造良好的教学、文化、生活环境。加大对中西部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省级政府要聚焦促进省域内不同地市、县区之间缩小办学条件和水平的差距。

  第二是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为重点,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要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合理规划布局城乡学校,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切实解决城镇挤、乡村弱问题。推进教育数字化,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服务农村边远地区提高教育质量。

  第三是以推进师资配置均衡化为重点,加快缩小校际办学质量差距。实施校长教师有序交流轮岗行动计划,完善交流轮岗保障与激励机制,加快推动县域内校际间师资均衡配置。完善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办法及运行机制,加快实现集团内、学区内校际优质均衡。

  第四是以推进教育关爱制度化为重点,加快缩小群体教育差距。完善随迁子女入学保障政策,加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教育保障和关爱保护,确保不同群体适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四是要达到什么样的工作目标?《优质均衡意见》分别设定了两个目标:一是到2027年,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供给总量进一步扩大,供给结构进一步优化,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二是到2035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投入、治理体系适应教育强国需要,适龄学生享有公平优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总体水平步入世界前列。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近日正式印发了《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致力于深化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优质教育资源总体不足与人民群众期望“上好学”的矛盾,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扩优提质行动》的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学前教育阶段,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力争达到60%以上(2022年为54%);义务教育阶段,扩增一批新优质学校,优质学位供给大幅增加;高中教育阶段,培育一批优质特色高中,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扎实推进,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持续提升;特殊教育方面,特教学校在20万人口以上的基本实现全覆盖,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7%以上(这个指标2022年是96%)。

  《扩优提质行动》具体措施有八项,分别是学前教育普惠保障、义务教育强校提质、普通高中内涵建设、特殊教育学生关爱、素质教育提升、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战略、综合改革攻坚等。重点介绍前四个行动。

  第一是学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动,主要解决学前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优质普惠性资源不足问题。一是首次明确公办园公用经费标准,提出“各地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原则上应于2024年达到600元/年·人”。二是要求优化普惠性资源结构,稳步增加公办学位供给,积极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在城镇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三是加强民办园收费监管,强化营利性民办园收费调控,遏制过高收费。

  第二是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主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城乡校际差距大问题。一是推进优质学校挖潜扩容,对有条件的、办学水平和群众认可度较高的学校,“一校一案”合理制定挖潜扩容工作方案,进一步扩大优质学位供给。二是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制定区域优质学校成长规划,倾斜支持帮扶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成长为优质学校,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所学校。三是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以提高质量为前提,因地制宜适当整合小亚美体育、散、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着力加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

  第三是关于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主要解决普通高中多样发展不充分、部分县中水平不高以及群众焦虑的问题。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新建一批”,高起点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优质普通高中,增加学位供给。二是创新办学机制“帮扶一批”,通过集团化办学、“组团式”帮扶、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托管帮扶县中等方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总量。三是多样化发展“提升一批”,支持一批基础较好的地区和学校率先开展特色办学试点,积极发展综合高中,推进职普融通。四是有序增加招生计划“扩容一批”,深入挖掘现有优质普通高中校舍资源潜力,并结合实际优化招生计划安排,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第四是关于特殊教育学生关爱行动,主要解决特殊教育资源不足适宜性不强的问题。一是扩大特殊教育资源,鼓励20万人口以上的县办好一所达到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20万人口以下的县因地制宜设立特教班;推动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较大城市加快建设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二是推进普惠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推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和信息技术等相结合,加强融合教育资源建设。

  一是指导各地制订方案,细化落实要求。我们将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出台一些硬招实招,明确责任分工,传导责任。

  二是建立重点任务台账,加强工作督促。我们将对重点任务和关键指标建立定期调度机制,适时召开工作推进会,确保各项政策能落地、见实效。

  三是推进数字化赋能,提升工作水平。将进一步加强学龄人口变化预测前瞻性研究以及城乡学校布局合理性研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科学化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应用,促进优质资源更广泛共享。要完善国家基础教育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管理效能。

  四是推动改革试点,推广典型经验。我们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激发基层的创新活力,积极挖掘推广各地各校扩优提质的典型经验,加强宣传报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谢谢田祖荫司长丰富详实的介绍,下面我们请刘景副司长介绍财政支持基础教育的有关情况。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基础教育关系到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万家庭的和谐幸福,始终是国家教育财政投入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积极协调财政部等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政策,明确中央与地方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为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接下来,我从“扩投入、促公平、调结构、严监管”这四个方面,就基础教育国家财政支持政策作个简要的介绍。

  第一,在“扩投入”上做文章,经费规模稳定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亚美体育,在财政资金上优先保障基础教育。“十三五”以来,在中央与地方的共同努力下,基础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增加。特别是过去的三年,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基础教育各学段财政总投入和生均支出逐年只增不减。2022年,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了3.2万亿元,比2015年增加1.3万亿元,年均增长7.7%。其中,学前教育增速最快,年均增幅达到14.8%。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比2015年分别增长91%、33%、53%,生均投入水平大幅提高,有力支持了基础教育快速发展。

  第二,在“促公平”上出实招,教育差距不断缩小。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维系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我们聚焦缩小办学水平差距和保障困难群体接受教育,出台了一系列倾斜性支持政策。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上,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资金80%以上都用于中西部地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国家统一了城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实施了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在保障困难群体共同发展上,建立健全了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第三,在“调结构”上下功夫,投入结构更加优化。持续优化教育经费结构,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教师队伍和学校内涵建设,逐步实现教育投入重点由“物”向“人”的转变。比如,中央财政支持实施特岗计划,每年为中西部农村地区补充超过5万名教师;支持实施国培计划,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骨干教师、校长开展深度培训。持续加大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投入力度,改善教育教学数字化环境,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

  第四,在“严监管”上求实效,监督体系不断健全。牢固树立好“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坚持“严”字当头,着力推进建设符合教育规律的绩效评价体系,着力提升基础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好“两个意见”。学前教育方面,重在支持普惠发展,健全公办园生均拨款制度。义务教育方面,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深入推进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普通高中方面,继续支持各地改善办学条件和多样化发展,着力提升县中质量。特殊教育方面,进一步完善财政保障机制,给予特殊孩子特殊的关爱。

  同时,我们将会同财政部继续加强财政投入力度,筑牢基础教育基点,谱写好基础教育财政保障新篇章。

  教育部教材局副局长陈云龙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有关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各位媒体朋友们,很荣幸今天能向大家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情况。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化综合改革,今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在教育部官网、人民教育等公众号刊发专家学者解读文章,广泛收集地方和学校落实行动方案的考虑与做法等。教育界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热烈讨论,认为《行动方案》围绕课程实施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进行部署,为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

  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教育部重点从课程、教学、评价、支撑及加强科学教育等方面入手,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课程实施指导。近年来,教育部修订颁布了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督促省级强化课程实施制度建设,确保各地各校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组织开展新课程国家级示范培训,累计开发124节培训课程,累计1700万人次的教师观看,累计点击量超过2亿次,为学校和教师实施课程提供指导。

  二是推进教学方式变革。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聚焦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等重难点问题,深化教学方式改革;在学科课程基础上,新增特殊教育、实验教学两类“基础教育精品课”,加强示范引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通pad端和PC端,上线“实验教学说课”“科学公开课”“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等优质资源,资源总量增至5.04万余条;实施国家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中西部教学支持计划;建好建强中小学教研体系,强化教研专业引领。

  三是推动评价牵引。发挥评价导向、诊断、反馈作用,推进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评价,建设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自评系统,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指导,引导各地各校进一步强化评价牵引作用。加强教学评一致性研究,促进依标命题、教考衔接。科学提升教师教学评价能力,改进和完善学生评价。

  下一步,将全面推进《行动方案》实施,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走深走实。一是收集地方和学校落实行动方案的思路举措和经验做法,加强交流分享;二是发挥教研专业指导和数字赋能作用,为行动方案实施提供更多专业和资源支撑。三是强化课程实施指导与监测,推动国家课程方案有效落实;四是评估《行动方案》实施情况,研判问题,对症施策。

  谢谢陈云龙副局长,下面请张国珍厅长介绍甘肃省学前教育及普惠发展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甘肃省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的决策部署,构建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22年全省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4%亚美体育、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6.24%、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2.74%,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中西部省份学前教育从发展滞后到赶超跨越的历史性变化。我分三个方面汇报:

  第一,“三个强化”凝聚发展合力。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将发展学前教育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先后出台《甘肃省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纲领性文件,为促进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二是强化经费保障。2012年以来,中央和省级投入学前教育经费达到178.9亿元,年均增幅17.5%,学前教育成为我省历史上投入最多、发展最快、幼儿得到实惠最多的学段。2016年起按照每生每年1000元的标准实施减免保教费政策,累计惠及幼儿715万余名。印发了《甘肃省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城市每生每年1400元,农村每生每年是1200元。三是强化督导评估。加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建立“县级自评、市级审核、省级督导评估”的专项督查机制,已有18个县(区)完成省级评估。全面实施挂牌督导制度,实现责任督学对幼儿园督导全覆盖。

  第二,“三项工程”促进扩容提质。一是实施扩容工程。连续4年实施城镇公办幼儿园扩容工程,新增公办园213所、园位6万余个;扎实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及“回头看”,扩增普惠性学位8万余个。二是实施提质工程。全省1000多所城区优质园结对帮扶3000多所农村园和民办园,通过优质园带动,促进农村园提质,全面推进了乡(镇)村幼儿园的一体化管理,促进每个乡镇办好1所公办园。三是实施内涵提升工程。开展幼儿园分类评级认定工作,培育各级优质幼儿园3911所。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动“幼小衔接”,提升科学保教质量。

  第三,“三个提升”培优师资队伍。一是提升专任教师占比。出台了公办园编制的标准,核定了市县两级公办园教职工编制是2.7万名,近3年增加公办园专任教师12000余名,公办园在编教师占比达到75%以上。二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逐年在省内师范院校扩大本专科层次学前教育招生规模,将学前教育专业纳入省级公费师范生培养范围,从源头上保障有质量的教师供给。健全幼儿园教师培训体系,5年一轮的全员培训覆盖所有幼儿教师。三是提升待遇保障水平。定期专项督查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保障情况,所有乡村幼儿教师每月可享受人均不低于400元的生活补助,幼教师资的稳定性和职业幸福感持续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精神,聚焦中西部基础教育实际,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教育体系,促进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谢谢张国珍厅长,下面我们请杨振峰副主任介绍上海市新优质学校建设的经验做法。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建设新优质学校,是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一项新举措,在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新优质学校建设应至少突出两点:一是新的育人方式,五育并举,因材施教,培养创新性思维;二是新的发展方式,激发活力,加大内涵建设,减负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上海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

  第一,守正创新,开拓新优质学校发展之路。一是坚持回归教育本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聚焦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家门口学校,以专业力量为支撑,通过深度调研、案例分析、互动培训、交流分享、立体宣传,打造100多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百姓满意的家门口好学校,树立了好学校的价值标杆。二是坚持激发办学活力,聚焦学校“最近发展区”,围绕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学与教变革、学校治理等四个方面,分别形成以问题解决为指向的学校集群,覆盖约1/4的学校,通过智慧传递、合力攻关、专家指导等方式,形成立意高、可持续、符合实际的学校发展实践模式。“新优质学校”课程教学变革及支持系统获得了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是坚持高质量引领,充分发挥新优质学校引领作用,在办学价值取向、育人方式变革、学校治理方式、师资队伍建设、信息技术赋能等方面,通过关键项目驱动,实施引领行动,探索学校发展新方式、促进更多学校走向优质办学。

  第二,抬升基准,实施优质资源倍增计划。一是实施新一轮义务教育“五项标准”,参照家庭生活条件的平均水平,落实新的校舍建设、设备配置、信息化建设、教师配置与收入标准、生均经费标准,改善在校生活环境。二是实施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以城带乡,通过整体托管、专项突破,提高142所乡村学校办学水平。三是实施示范性学区集团建设行动计划,在学区集团广覆盖的基础上,我们又建成一批紧密型学区集团,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启动示范性创建,强化骨干教师有效流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一体化考核评价,进一步缩小校际办学差距。四是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与名师名校长培养相结合、与学区集团高质量建设相结合、与落实新中考改革相结合,着力把近200所公办初中办成“家门口的好初中”。五是实施数字化赋能行动,打造“永不落幕的空中课堂”,研发了备课助手、教学助手、作业辅导助手并在全学段开展应用试点。六是实施育人方式变革行动,全面落实小学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促进学生“玩中学”“做中学”“探中学”;全面启动项目化学习,着力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海将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两个文件”,一是形成专项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加强过程管理,确保取得实效。二是构建集成配套,优化师资、经费、管理、宣传等政策配套,整体推进。三是纳入考核评价,鼓励区域实践创新,推广典型经验,促进共同提高。

  谢谢杨振峰副主任,下面请王丽娟局长介绍郑州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经验做法。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局长王丽娟介绍河南省郑州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经验做法。(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参加这次新闻发布会。郑州市共有义务教育学校1403所,在校生159万人,占常住人口12.3%,与五年前相比净增了47万人,规模大、占比高、增速快。市委市政府高位统筹,各级各部门凝心聚力,共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同心圆”。

  第一,跑出学校建设“加速度”。出台《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郑州都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立法控规落实教育用地1324块、5.44万亩,连续15年把中小学建设作为政府民生实事强力推进,投资308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423所,新增学位61万个。整体外迁市内高中20所,剥离9所完中的高中部,为初中部增加了学位1万多个。五年累计投入21亿元,全面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第二,拓宽优质均衡“快车道”。分批推进优质均衡县创建,计划2030年完成。已成立108个义务教育优质集团,覆盖学校540所,2025年覆盖率可达到85%以上;2018年启动了新优质初中培育创建工程,145所学校已通过认定,85所培育对象正加快创建。“五育并举”培根铸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获评全国先进,校园足球、阳光课间经验在全国推广,美育体系更加健全,劳动教育初见成效。

  第三,锻造教育发展“主力军”。2021年底,核定新增中小学教师编制2.27万个,近两年已面向社会招聘教师1万多名,招聘优秀高校毕业生4000多名。教师培训、评优、评职名额向农村学校倾斜,近三年有近千名乡村教师通过绿色通道获评中、高级职称,两万多名乡村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

  第四,答好公共服务“民生卷”。高标准推进“双减”改革,“官方带娃”受到肯定,金水区教育局、管城区漓江路小学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校外培训机构“四级包保”等多个治理模式全国推广。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应入尽入”,受到河南省政府表彰。扎实开展特殊教育和控辍保学,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的权益。

  下一步,郑州市将按照“两个文件”的部署,深化实施“五个工程”,推动基础教育从大到优、从优到强的快速迈进。

  一是培根铸魂工程。加快“五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拓宽育人平台,加快构建有郑州特色的立德树人体系。

  二是资源优化工程。抓好学校布局和建设,有序推进学位供给从“增量”到“提质”转变。

  三是质量提升工程。紧扣教育教学质量,分段分类细化方案,节点推动,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是改革创新工程。深化“双减”、质量评价、校长职级、教师流动、协同育人等改革,强化创新驱动优化发展环境。

  五是暖心润心工程。加快新优质学校成长,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关注关心关爱特殊群体,保障公平发展。

  谢谢王丽娟局长,下面请郑秀玉局长介绍深圳市扩大普通高中优质资源的经验做法。

  各位媒体朋友,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千方百计扩规模、提质量、促公平,努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下面,我重点围绕扩大普通高中优质资源情况作个介绍。

  一是大力建设公办普高学位,让市民子女“有学上”。针对我市高中学位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的实际,实施大规模高中学校建设计划,成立市领导挂帅的市教育领域项目指挥部,超常规推进高中建设亚美体育。2020年至2023年,全市共新改扩建41所公办普高、新增5万个公办普高学位,推动高中阶段年招生规模由2019年的8.2万个提升至2023年的12.5万个,2023年全市普高录取率超过70%。未来两年,我市还将新改扩建10所以上公办普高,新增2万个以上公办普高学位,公办普高录取率将持续保持稳定。

  二是努力提升高中办学质量,让市民子女“上好学”。我们创新思路,多管齐下扩大优质高中资源。探索“高中园”建设模式,由优质名校分别牵头,高标准建设4所高中园,每所高中园各有3-4所高中,园内高中在设施、师资、课程、后勤服务等方面资源共享,实现了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名校带新校快速发展的倍增效应。大力推动高中多样特色发展,2023年首批创建10所理工、人文、艺体等特色高中,推动高中育人方式变革,从经费、师资等方面全力支持高中高质量发展,高中教育生均支出占国内城市前列,“优秀高中校长教师培养工程”等累计培养500多位市级骨干校长教师。2022年,我市高中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2项。接下来,深圳市将坚决贯彻“两个文件”精神,前瞻性地做出谋划布局。

  一是完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保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动态调整各级各类生均拨款标准,优化支出结构。二是完善学位供给保障体系。编制《基础教育布局专项规划》,建立与适龄儿童相适应的学位供需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持续推进2023—2025年基础教育学位建设。三是完善学校建设标准体系。实施《中小学校项目规范》,修订深圳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指引,集约建设“安全韧性、绿色低碳、开放共享、智慧智能、五育并举”的精品学校,实现“建一所、优一所”。四是完善资源均衡配置体系。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至2025年全市将新增80个优质教育集团,实现新建学校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大力推动优秀教师交流轮岗,2023年教师交流轮岗人数占义务教育阶段在编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五是完善教育关爱体系。加快各区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加快出台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管理办法和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服务工作办法,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应读尽读、应随尽随。

  谢谢郑秀玉局长,嘉宾介绍就到这里,下面欢迎记者提问,提问前请介绍一下自己所在的媒体。

  我们看到两个《意见》都对教育数字化作出了部署,去年3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一年多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请问目前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应用情况如何?谢谢。

  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亚美体育。教育部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行动,不断优化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主要在四个方面有明显的进展。

  第一,丰富了优质资源的供给,包括汇集了德育、课程教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后服务、家庭教育、教改等十多个板块,共53个栏目,资源总量达到了5.04万条。

  第二,积极拓展了功能应用。我们提供了用户个体和师生群、家校群、教研群等群体的交流分享功能,以及有通知、打卡、接龙、问卷、课表、课后服务等互动工具,满足日常的教学和管理需要,支持电脑教室大屏、手机和电视投屏等多种终端应用。

  第三,强化了培训。举办了平台应用国家级线上培训,解读了平台的基本功能、各级区域管理功能、学校功能及典型的应用场景、使用方式。现在全国各地60.3万人在线上参加了培训。

  第四,推进了试点。指导15个试点省份制定了试点工作方案,召开了试点省份的工作推进会,明确了试点的要求,推广典型应用经验。组织开展平台应用成效评估,重点对促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服务“双减”等方面进行评估,看看有什么效果。

  截至到2023年8月15日,平台注册用户总量达到8949万人,累计访问量达到了307亿,各地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根据实际需要,积极使用平台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服务中西部农村地区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有效支撑“双减”的政策落实,大幅度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为促进教育公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前两天,学前教育法草案提请审议,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请问国家在加大学前教育发展的投入方面还有什么考虑和举措?谢谢。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学前教育可以说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年轻的朋友们。很多研究都表明,学前教育为人一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始终高度重视,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保障程度。

  从财政投入方面看,正如我刚才介绍的,“十三五”以来,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在各级教育中增幅是最快的,年均增幅达到14.8%,是基础教育年均增幅的2倍。从学前教育自身来看,生均投入水平也几乎翻了一番。

  从政策举措上看,我们注重从“拨款、资助、收费”三个方面一体谋划、系统推进。一是实现从无到有,明确财政拨款标准。这次《意见》明确,“各地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原则上应于2024年达到每人每年600元”。《意见》在印发之前各地是有标准的,但是标准不一、口径不一。《意见》印发之后,标志着公办园的国家基本标准正式出台,而且统一了口径,统一了标准,明确了完成的时限。同时,要求凡是以前高于国家标准的不得降低。这将非常有力地保障公办园的基本运转,确保稳定、可持续的经费来源。

  二是聚焦群众关切,扩大普惠资源。中央财政通过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来支持和引导地方新建改扩建公办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园,不断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着力破解“入园难”的问题。支持地方巩固幼儿资助制度,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能够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三是坚持公益属性,加强收费管理。我们积极指导各地完善民办幼儿园的收费政策,引导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根据实际的办园成本、市场的供需等因素,合理确定收费标准,遏制过高收费,切实缓解“入园贵”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形势和人口发展的态势,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以及财政拨款制度,在健全学前教育拨款、资助、收费三位一体的经费投入机制上持续下功夫,努力减轻家庭养育教育负担,改善办园条件,促进学前教育的优质普惠发展。

  今年中小学招生入学已经基本结束,请问今年的总体情况如何?教育部采取了哪些举措?谢谢。

  感谢央广网记者的提问。中小学的招生入学工作事关教育公平,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重视,教育部也高度重视,今年5月份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招生秩序,健全公平入学的长效机制。目前看,各地总体落实情况良好。围绕做好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落实文件要求,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应对小学的入学高峰。受人口政策影响,一些大中城市今年的小学入学人数都达到了近年来的峰值,教育部指导各地健全常住人口学龄儿童的摸底调查制度,全面掌握当地适龄儿童的入学需求,切实做好学位的供给保障工作。有的地方还结合当地的实际,提前发布了学位预警,引导家长合理预期。要求学位资源短缺的地区采取有力措施,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积极地挖潜扩容,扩大优质学位的供给,保障适龄儿童的就近入学。我稍微解释一句,学位预警,是希望把工作做在前,政府采取措施建学校、扩资源。家长也能知道招生入学的有关情况,引导合理预期。这几年,北京市、杭州市、广州市等地方都结合当地的实际,探索了不少好的做法,各位媒体朋友如果有兴趣,可以追踪了解详细的情况。

  二是不断完善基本入学制度。按照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近几年,中小学的招生入学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在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免试就近和“公民同招”,禁止通过考试或者变相考试选拔学生;普通高中方面,坚持属地招生和“公民同招”,完善“一依据、一结合”(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结合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形成中考的改革模式。在学前教育阶段,《扩优提质行动》文件明确提出,优化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布局,探索建立幼儿园服务区制度,努力保障适龄幼儿就近就便接受普惠性的学前教育。

  三是努力保障特殊群体的平等入学。指导各地健全和落实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坚决守住不让适龄儿童辍学的底线,做好残疾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孤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群体的入学工作,加强关爱帮扶和教育资助,落实“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022年,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位比例超过95%,今年初步测算,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

  今年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地方查处了多起违法违规举办的培训和竞赛机构活动,借此机会教育部再次强调,严禁中小学校与校外的违规培训、竞赛机构相勾连,严禁以竞赛成绩、考试证书、培训证明等作为招生入学的依据或者参考。对违反规定的地方和学校,我们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请广大家长不要轻信违规竞赛与招生入学挂钩的虚假宣传,不要盲目给孩子报各类培训班和让孩子参加违规竞赛。我们也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和社会广泛监督。

  刚刚有提到我国部分省份连续几次参加PISA测试阅读、数学、科学科目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想请上海市委的杨主任介绍一下上海市近几年参加PISA测试的一些情况,以及给我们哪些经验和启示?谢谢。

  感谢澎湃新闻记者的提问。正如记者提问说到,近年来,我国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省市参加PISA测试结果显示: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三个领域成绩领先。不仅如此,我们基础水平以上学生占比,包括优秀率、良好率都在全球居于前列,这充分凸显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特点,一大批家门口好学校,抬升了义务教育的基准线

  我们做了充分的研究,主要感觉有三点经验,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均衡、提质、协同。

  一是推进高质量均衡发展,缩小区域、校际、群体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特别是要加强相对薄弱地区、相对薄弱学校、家庭条件不利学生的精准帮扶,这是个关键要素。

  二是持续改进教学,优化教学方式,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开展教学,根据学生学情调整教学,给予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促进师生良性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是促进家校沟通,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引导家长为学生发展提供积极的环境支持,特别是情感支持,促进学生拥有更强的学习动机、更清晰的能力认知、更高的学习兴趣,防止给学生施加过重的压力和负担。

  好的,如果没有其他的问题,我们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