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体育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神州学人》《中国民族教育》《中国教师报》,是教育部主管的教育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的时代,中国教育报刊社用系统观念促进媒体整体性改革,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服务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服务教育部党组中心工作,服务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始终聚焦中国发展进步,始终关注教育改革发展,始终坚守主流价值和专业价值,始终坚持讲好中国教育故事,始终努力传递有理论高度和新闻“鲜度”的好资讯亚美体育、好声音。一起来看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张文斌的精彩解读。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需以系统观念为指导,从碎片式探索转向整体性改革,将散点创新综合为集成效能。这需要着力提升优质内容生产力、先进技术应用力、“媒体+”服务力、机制创新力,其中,机制创新是“助推器”,媒体服务功能拓展需优质内容和新技术支撑。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媒体融合走到今天,亟须从碎片式探索转向整体性改革,将散点创新综合为集成效能,以系统观念为指导,破解发展瓶颈,开创融合新局。
习指出:“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主流媒体的职责使命,“扩大影响力、实现大流量”是媒体生存发展的必然追求。如何协调好“传播正能量”和“实现大流量”的关系,是主流媒体亟待回答的“时代之问”。事实上,正能量与大流量并不矛盾,关键是我们需要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让正能量实现大流量,让大流量壮大正能量。作为行业媒体,中国教育报刊社深刻认识到内容建设是融合发展的根本,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优质内容生产力,追求“正能量+大流量”,向全国3.1亿师生传播教育主旋律、好声音。
无论媒体融合如何发展,首先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作为教育部党组主管的教育主流媒体,中国教育报刊社坚持通过重大时政报道、重大典型报道、重大理论评论报道,服务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服务教育部党组中心工作,服务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并围绕内容建设明确提出“五个始终”:始终聚焦中国发展进步,始终关注教育改革发展,始终坚守主流价值和专业价值,始终坚持讲好中国教育故事,始终努力传递有理论高度和新闻“鲜度”的好资讯、好声音。
党的二十大召开前,中国教育报刊社创新推出“足迹·来过我学校”融媒体报道,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考察调研过的北京大学等11所学校,回访现场聆听讲话的亲历者,听他们讲述身边的变化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同时,推出互动H5《跟着去学校》,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用户可以跟随关心教育的足迹,展开长卷、打卡交互。整组报道以“通讯+图片+视频+H5”的形式,全景展现广大师生牢记教诲、努力奋进的风貌,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今天,单打独斗的报道、单一的媒体平台已难以满足用户的内容消费需求。近年来,中国教育报刊社树立“一盘棋”思维,报、刊、网、端、微及各媒体平台之间相互借力、相互赋能,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尽可能放大一体化效能;各部门各负其责,精诚合作、协同作战,借助各种资源、媒介和渠道,实现多元传播,做大品牌影响,全力构建全介质、全渠道、全天候的深度融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例如,互动H5《听,党代表讲思政课》用手绘的形式把党代表的故事讲给用户听,用户可以选讲师选问题;《听见二十大》用党代表原声讲述结合SVG技术,形式生动新颖。此外,主播体验冬奥项目系列Vlog(视频博客)、高考作文题主题短视频、教师节主题MV《你是那道光》、教师资系列短视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系列视频、H5《我当老师那一年》、教师节祝福等作品创新协同,大大提升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搞清楚内容产品的用户是哪些群体,用户的真实需求是什么,这是行业媒体提升内容质量的前提。近年来,中国教育报刊社面向教育战线、面向广大师生,密切联系用户,深度连接用户,急用户之所急、想用户之所想,在内容生产、传播、服务等环节,着力提供贴近教育、贴近学校、贴近师生的专业内容和服务产品。
比如,我们用心打造“好老师”IP,构建专业化平台,融通好老师课程产品,为学校和广大教师提供专业化服务。目前已构建了包括26个大模块、63个小模块、2000多节课程的好老师课程体系。
移动互联网成为舆论主阵地,拓展全网全渠道的传播路径,提升传播能力和传播效果,是媒体必须发力的又一重点。中国教育报刊社一方面不断建立和巩固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网、中国教育报客户端等自有平台,另一方面努力用好第三方平台,比如人民号、强国号等主流媒体平台,以及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百家号、抖音、快手等,采取“全渠道+差异化”的推广策略,拓展舆论阵地,做到权威传播、快速传播、全媒传播、分众传播。
从一定意义上说,技术变革推动了媒体变革。当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浪潮滚滚向前,我们必须深入把握技术发展新趋势,加强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进一步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新型主流媒体。近年来,中国教育报刊社不断强化新技术应用和数据驱动,积极探索行业媒体深度融合之路。
通过研判技术趋势,结合中国教育报刊社实际的基础上,我们自主研发建设了融媒体采编技术平台,整合社属媒体的采编力量和资源,优化再造“舆策采编发传评”七位一体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流程。同时,依托该平台组建“中央编辑部”,常态化运行,实现统人、统事、统流程、统资源、统内容“五统筹”亚美体育,实行全员、全网、全渠道、全平台、全流程、全天候的“六全”工作机制。这些探索让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媒体融合方面走在业界前列。
积极吸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新型算法,通过数据抓取分析、智能剪辑、图片自动生成等新技术应用,为内容生产赋能,推出数据新闻、短视频新闻、主题榜单、数据报告等新型内容产品;根据不同传播平台的需求,积极探索使用AI(人工智能)语音、虚拟数字人等智能化呈现形式。新技术应用有力提升了媒体融合的效能,如全国两会期间我社推出“代表委员@你”观点短视频,采用数字主播播报的形式,部门与部门、内容与技术之间实现了“1+12”的融合效果。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石油”,是媒体深度融合的“新动能”。基于多年教育舆情监测分析的经验和技术积累,我们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推进教育行业数据开发与应用,在系统平台建设、数据模型、知识图谱、产品体系、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初步建立起与媒体深度融合相适应的数据业务体系和工作机制。
搭建了教育行业数据监测分析平台,通过“网格+主题”的方式,实现教育行业网格化实时监测分析,强化数据知识化处理与产品化应用,为融媒体内容生产和教育传媒智库服务提供了定制化平台支撑亚美体育。建立了行业监测、专家协同的智库内容生产机制,实现了舆情分析、教育情报、主题数据等智库产品的常态化产出,形成了“大数据底层+产品体系+多样化服务”的业务体系,有效提升了“对内、对上、对行业”的服务效能。为地方教育部门、高校等行业用户提供数字化转型的平台、技术和数据服务,协同共建“教育舆情内参+舆情态势感知平台”的数字化、智能化决策服务模式,打造数据赋能教育治理及行业监管的实践样板和业务范式。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技术人才是一大短板。中国教育报刊社整合现有技术力量,逐步建立网络安全维护、技术应用与产品研发、数据开发“三位一体”的技术保障与创新发展机制。通过技术协同型项目,积极吸收整合外部技术力量,面向高校、科研机构、互联网技术企业,探索建立“混合编队、定制开发、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建立技术前沿动态交流机制,加强技术信息和情报的收集分析,定期开展交流研判,增进对数字化新技术新应用的了解把握和吸收运用;根据新业务发展需要,评估数字化人才需求,通过招聘培养、人才引进等方式建设多元化复合型人才队伍。
习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这不仅对媒体内容、渠道、手段提出了新要求,也对媒体在社会系统中位置和作用的变化作出了新判断。当今社会,信息的发布、呈现及获取、使用方式都发生了质的改变,媒体的功能大大扩展。媒体深度融合,不仅要推进信息传播的多模态、多渠道、多业态整合,更要站在社会全域的视野下,以“破圈”“跨界”思维,重塑媒体角色,重构媒体生态。
作为教育行业媒体,中国教育报刊社服务的对象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到1800多万教师、近3亿学龄人口以及广大家长,涉及面广,需求多样。我们深刻把握用户特点,注重用户体验,助力教育改革发展,探索拓展“媒体+”三大服务。
教育领域历来是信息、观点汇聚之地,同时也面临着信息碎片化、信息过载和“信息茧房”的困扰。中国教育报刊社充分发挥行业媒体内容优势和专业优势,运用大数据技术,将海量的、一次传播的、易碎的教育信息汇聚加工成为可供用户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决策治理水平的智库产品。比如,我们围绕教育部党组中心工作,提供教育舆情内参;针对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定制加工主题智库报告;面向行业用户需求,编制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情报。
教育是一个需要从业者不断学习提升、自我完善的行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新知识、新技能的爆发式增长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意识和需求越发凸显。我们主动响应这一需求,充分发挥行业地位和专家资源优势,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搭建学习成长的平台,提供立体化、贴身式的专业服务。
比如,针对教师阅读需求,开展“中国教育报读书会”社群运营探索,由名师带领用户连续打卡21天,每天在线上领读,其他用户分享读书心得,互动踊跃;针对获取一手工作经验的需求,举办“名园现场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直观呈现办学经验,每场线万;针对交流思想培育名家的需求,举办校长大会、融媒体教育局长访谈等品牌活动,深受业界关注。
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校置身于媒体融合大潮,其媒体的安全规范、融合效能面临重大考验。我们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大力推进媒体融合从“内部融”走向“内外融”,将长期积累的媒体融合经验、渠道、资源转化成可共享、可复制的产品和服务。将传统的服务于内部生产的媒体采编平台,升级改造为面向行业用户提供服务的“中教智融云”智慧教育传播服务平台。通过云计算技术,使行业用户无需硬件的大量投入即可共享集“舆策采编发传评”于一体的媒体融合技术、资源、流程和渠道,带动行业用户共同提高媒体融合水平,同时也拓展我社新闻线索和媒体内容的来源渠道,形成教育新闻宣传的“一张网”“一盘棋”,协同塑造主流教育舆论新格局。
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媒体内部的机制创新是关键,其重点在于完成媒体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融合、协同,在确保正确方向、提高内容生产质量和完成人才“再生产”等方面提供运行畅通的“立体通道”。
融合发展是一场“大战役”,“大战役”就要有大格局,关键是要有战略思维,勇于推进顶层机制创新。对此,近年,中国教育报刊社媒体深度融合一直聚焦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社内各媒体各部门之间、媒体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否顺畅,内部融合是否走在一体化发展的路上,是否具有真正一体化的组织结构框架;二是作为教育主流媒体,战略发展目标及融合发展实践,如何表现出与其他主流媒体的差异化与特色化。中国教育报刊社的两报四刊均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在各自领域影响较大,内部融合面临诸多挑战。在多年的媒体融合发展转型进程中,报社坚持顶层设计,从改革领导管理体制入手,在社级层面先行深度融合,再推动社属各媒体、各部门之间融合协作,逐渐消除融合“堵点”。同时,注重发挥各媒体各平台的优势和特色,形成全社各媒体差异化发展新格局。
在推动内部机制变革的同时,我们要深入了解、把握媒体所面临的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了解、把握中国和世界媒体的发展趋势。目前看,有两点比较清楚,一是技术正大力赋能媒体内容生产,二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在加速推进。媒体融合运行机制创新,就要围绕这两个基本点,从内容生产和传播模式上下功夫,再造新闻生产和传播流程。
中国教育报刊社借鉴“中央厨房”模式,建立了“中央编辑部”融媒体指挥平台,重大主题报道实行统一调度亚美体育,提高了新闻生产效能,也提升了防范风险的能力亚美体育。同时,适应未来发展趋势,通过联合技术公司,实现部分媒体内容生产、传播的智能化;利用技术赋能,让读者、用户更多参与资讯的提供、议题的设置和内容的生产。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占领舆论主阵地,根本还是靠内容。在实践中,传播媒介、技术、途径等不断丰富,内容生产却易呈现同质化倾向。优质内容的供给关键在人才,目前适应媒体深度融合的人才仍然非常欠缺。
近年来,中国教育报刊社机制创新的一个着力点,就是内部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并完善相应评价考核机制。比如融媒体评论中心和移动传播中心合作,推出中国教育报评论员IP,从文字到声音、视频,再到使用数字主播技术等,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在这一过程中,人才“共享融通”增进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人员之间的理解和各自能力的提升。同时,以项目化IP打造激发新闻生产的产品意识,以受众反应检验新闻内容品质,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新闻产品和人才队伍的评价、考核,从而激活人才成长动力和发展活力。
总之,媒体融合发展,优质内容生产是根本,先进技术应用是支撑,媒体服务功能拓展是活力,创新管理是保障。四者之间是联动的、互相促进的,创新管理是前三者的“助推器”,内容生产和技术应用需要密切结合,媒体服务功能拓展需要优质内容和技术作支撑。多力联动协调,才能谱写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