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体育“我要反驳刚才的观点,小狗也应该被救,万一有一天小狗成了超人类物种,养着人类呢?”
这是发生在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儿童哲学课上的一幕。四年级的孩子们高高挥着小手争相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节课上,孩子们跟随哲学老师“大黑”颜志豪探讨人工智能版的“电车难题”——自动驾驶汽车刹车失灵,内置程序在科学家亚美体育、送货员、小狗、悬崖之间,该做怎样的选择。
与此同时,平和校园里,三节融入“思辨素养”的课堂——班会课、高中TOK课程和英语课展示也在同步进行。
5月18日-19日,第二届平和“不同”论坛在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举行,首日主论坛以“AI背景下的思辨教育”为主题。众多学者大咖、校长、老师汇聚在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在这所充满“思辨力”的校园里,观摩了解一所沪上中小学校园里的哲学课程、社团活动,热议ChatGPT时代的哲学教育,探讨思辨教育的挑战与未来。
在高中TOK课程《艺术是一种怎样的语言》上,学生分享自己对“绘画语言”的认识
上海平和教育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胡悦来致辞。胡悦来用三组关键词来分享她对AI发展与教育面向未来转变的思考,这三组关键词分别是审视与进化、思辨与不同、共创与涌现亚美体育。
在胡悦来看来,技术的不断发展,就是人类本质的不断实现。当人工智能的发展极有可能将传统课堂逼入墙角,教育工作者则要更多思考如何为学校教育打开天窗。她表示,希望藉由“不同”论坛这样的平台,汇聚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和教师们,以共创的形式实现教育智慧的涌现。
“今天的孩子让他有个性其实不难,但是让他能够和别人平等对话、达成理解、形成共识却很难。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在现代社会乃至在未来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任何一项了不起的工作都需要合作。”
现场,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百艳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不能被人工智能反噬,而是要关注人的尊严、人的发展。
最核心的就是要“和而不同,善与人同”。所谓“和而不同”,犹如百花园中万千花朵盛放,要培养学生和谐共处,同时保持思想的自由和独立。李百艳说,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孩子的天赋不一样,教育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提供适切的发展。“善与人同”则是一种道德理念,要引导孩子将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联系在一起,追求共同的幸福。
她表示,今天的教育要教会孩子系统地、辩证地思考,才能够应对这个复杂的、充满挑战的世界。具体到教育上,要通过道德教育、社会实践、人际交往和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方面面的教育。
人工智能时代,将会如何“颠覆”学校教育?面向未来,学校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
在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总校长万玮看来,今天的教育者实际上面临一个两难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觉得要去投喂给学生大量的知识点、习题集,以培养他们应试的能力。而同时,我们也知道机器比人更擅长干同样的事情。
另一方面,我们也意识到孩子终将要走入社会的,而这个世界不是以学科划分,而是以挑战划分的。未来社会需要的不是学生的解题能力,而是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该投喂给孩子什么样的食材,才能让他们去直面未来的挑战呢?万玮总结了9种食材送给学生。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生活本身有多宽广,教育就有多宽广,生活有多复杂,教育就有多复杂。”这是万玮校长去年出版的一本书上的一段话。在他看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学校要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面水土丰美,百花盛开,就会经常会涌现出一些令人欣喜的现象。
万玮介绍,在民办平和学校,仅高中部就有80多个持续活跃的学生社团,在此基础上每年还会涌现一批学生自己组织筹划的品牌活动。“我更加看重的是在校园生活里无时无刻不发生的这些‘涌现’的现象,学生涌现出来的这种才能、智慧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现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系主任程亮教授围绕“AI时代的教育与哲学”,分享了他对AI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AI时代的教育样态,以及AI时代的教育哲学的思考。
在他看来,AI的深刻变革既极大地改善人们的生活,也在带来大量闲暇的同时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有可能导致数字鸿沟的进一步扩大,从而引起新的社会公平问题。人工智能也增加了人们对不确定性的恐慌,人们会担忧今天存在的职业和工作会不会很快就消失,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怎么做等。
程亮介绍,国际上对AI+教育已经有一些设想的应用场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人工智能与教育:政策制定者指南》根据面向系统、学生和教师三个方向,分别分析给出了多种案例可能。在这些案例场景中,AI作为一个工具、一种手段被用于提升教育教学,然而这些技术的应用是否产生了应有的效果,在程亮看来尚需讨论。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洞穴”分割了洞内世界和洞外世界,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在AI的时代当中,我们是否构建了一个新技术的‘洞穴’,而且这个洞穴可能是我们更加不能把握的。”程亮还提出这样的担忧:技术是否会导致学习者“主体的弱化”?技术帮助人类省力、舒适,同时也使人类不需要思考,过度对技术的依赖也可能导致主体的弱化等问题。
过去5年,从哲学课堂到社团,从哲学课到学科融合课,从小学到高中,平和学校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做了很多尝试,“思辨力”也在这所沪上学校里悄然生根发芽。
思辨力很抽象,那么如何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和变化呢?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儿童哲学研究室主任颜志豪看来,其实不是带给孩子什么,而是保持了什么。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当孩⼦⼀年级的时候,他们会拦住⼤⿊问问题,现在到了七⼋年级,也仍然会在操场上、在⾛廊上把我拦下来,问我:⽆限究竟存在吗?⼈⽣真的有意义吗?”颜志豪说。
在中小学开哲学课的背后,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景:以一种严肃的交流和哲学常识来对抗碎片化的、娱乐化的、庸俗化的同辈文化氛围。这种基于思辨的交谈文化在从孩子们那里和作业抢时间,和短视频、游戏抢时间。
孩子是天然的哲学家,但是长大后“哲学家”反而消失了,是为什么呢?颜志豪援引多元智能理论指出,这是由于孩子的第九智能“存在智能”经常被忽略,存在智能在于支持孩子天然的好奇,而平时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这个智能的支持并不足。
如何更好地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平和学校老师从孩子生活和关心的真实世界梳理出许多话题,比如盘古为什么开天?如果你的后代可以使用完美的基因编辑技术,你愿意吗?而孩子们总会进行令人惊艳的讨论亚美体育,给出他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考视角。
除了每周一节35分钟的哲学课,学校还组织了从小学到初中,适应于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哲学社团。社团采用的申请制在提高准入门槛的同时,也让录取学生“成就感”倍增,撬动了整个校园的“交谈文化”。
颜志豪老师总结了儿童哲学本土化实践的三个关键方法:学生真实的生活、有深度的哲学链接和平辈讨论。在他看来,作为哲学课程的设计者,必须是沟通⼩朋友困惑与哲学⼤问题的中间⼈;作为课程实施者,也是他们平辈交流讨论的推动⼈。
AI时代已来,面对ChatGPT亚美体育,教育是否应该敞开怀抱?专家学者们还有哪些思考?
关注知识和考试的教育本身就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智能技术的应用会进一步扩大这种缺陷。对于当代人来说,更加强调主体间性,就是说如果没有与其他主体间建立交流和探索,反而会在自己建立的信息茧房中成为孤岛。儿童哲学强调让儿童自己去面对真实的问题,让儿童进入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主体间的交流和探索中进行自我建构,从而逐渐成为一个自觉的主体。
智能时代逼着教育者将创新教育落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应该赶快把创新教育从PPT落到课堂,然后从局部的尝试到系统的迭代。很多人在谈创新思维,但更多还只是停留在愿景的展现,在PPT上对创新教育的认同,在实践上还没有大规模实现。
ChatGPT是“工具”而不是“人”。充满热爱地去探究和反复钻研一个哲学问题,这是任何一种工具(包括GPT)都无法取代的,都属于人的尊严与价值。
在面对AI的时候,其实就像在我们儿童哲学的现场亚美体育,在对话中有多方的智慧。所以,我们应抱有一种谦虚的态度,审慎的判断。因为语言是存在之家,语言是有情感的一个连接的。
传统教育模式是知识导向的记忆型教育,是向后看的(针对已有的知识)、权威的(有标准答案和无可质疑的),目的是掌握已有知识。教育目的是弄懂与记住固有知识,教育手段易成死记硬背,学习本身没有趣味。我一直在推广一种分析思维下的训练型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批判性与创新性的思维能力;教育手段是怀疑式的、参与性的;教育动力是兴趣式的,面向可能世界的。
如何实现儿童哲学本土化?在刘梁剑看来,首先离不开经典的“养料”。儿童哲学可以从经典中获取材料,尤其是对传统中的精神的传承。儿童哲学要和学生的真实生活关联,教师要结合真实生活帮助孩子将所思所想提炼、拔高到哲学的高度。儿童哲学课堂可以成为孩子生活中活生生的、活泼泼的部分,而不是生活之外的呆板的学习。
据悉,5月19日上午一场分学科的儿童哲学工作坊在平和学校举行。活动中,老师们尝试从哲学的高度,从学科的内里,挖掘其中的思辨要素,发现并共享自己的思考,从教师立场,走向跨学科融合实践。工作坊特别邀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系古秀蓉博士,为参与研学的老师们带来了儿童哲学的方法和基础教育研究的思路。